助记媒介应该基于即用即学的场景开发,而不要基于预备学习的场景开发
我认为「预备学习」简单来说就是这样:你想当医生,所以你去医学院上学,在头两年上课,然后在第三年你便能诊断一些病人(作为实习生,在监督下)。这种学习方式在正规教育背景下很典型。前两年的主要活动就是培养技能;你在为自己参加未来的一些活动做准备,而这些活动才是实际价值所在。
相比之下,「即用即学」的场景下,人在开展其他主要活动中,发现需要学一些东西,于是才去学习。例如,假如你是住院医生,其他人在围绕似乎一位有运动障碍的病人开展讨论,而你发现你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。然后你可能会回家复习关于这个主题的书,希望既能帮助你的病人,而未来遇到相似病人,也能为他们效劳。
我认为这些「即用即学」的场景可能更有利于发展助记媒介,因为这些场景将更清楚地展示媒介和有意义的赋能之间的联系。
「预备」学习环境与我们实际要赋能的活动相去甚远。课程大纲(或其他结构)规定了你应该学习的细节。如果课程的反馈回路(问题集/测试)对他们进行奖励,学生就会倾向于使用和重视这个媒介。但是,我们希望媒介的发展是通过让人们做有意义的事情来推动的,而不是通过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成绩。(助记媒介应该为那些服务于有意义的使用的学习而开发)成绩会扭曲我们的工作。例如,如果填鸭式学习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,这似乎是比助记媒介更好的选择。而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在帮助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同时,并没有提高他们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的能力。
从实际情况来看,这可能意味着:
-
针对的是住院医师,而不是医学生
-
支持研究生做研究,而不是支持研究生通过资格考试
-
帮助新手营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中编写代码,而不是在课业中
-
将员工入职培训的重点从第一周转移到第一年
-
帮助那些正转向新领域的人(而不仅仅是提前学习)
这里有一个挑战,就是完全的新手无法即用即学,因为他们的知识,对于开展有点规模的项目来说还不够。但这正是助记媒介大显身手的地方。间隔重复记忆系统可以加速学习科目的令人不快的早期阶段。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情况,人们在完成有意义的活动时,需要学习一些知识,但他们必须从基础开始学起,那就太好了。
相关笔记:
参考文献
- Joe Edelman 在 2021-05-28 的谈话中帮助我理解了这一点。